急求高一政治必修2三四单元知识框架

2024-05-12

1. 急求高一政治必修2三四单元知识框架

第五课
人大考点: 
复习人大三步走:人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第一步:人大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4、全国人大:(1)性质与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人大闭会期间履行其部分职权,地位低于全国人大。(3)职权。
二、第二步:人大代表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产生
3、职责:代表人民意志,履行法定职权;协助、监督法律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
4、职权:审议、表决、提案、质询
三、第三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是什么?
(1)含义:读读即可
(2)最重要的特点(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
a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制度。
b表现:人民和人大的关系;人大与其他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国体决定政体,整体体现和服务于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性)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重要性)
(3)优越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国家机关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党的考点:
一、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二、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一个只有三个才:p63-64
四、三个执政方式:分别是什么?对于含义多阅读要区分?基本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五、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六、科学发展观与中特理论体系:p67内容多读读应对选择
七、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内民主
八、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中央;党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山东省委;济南市委等
必会题目一:实现第十二五年规划的目标,为什么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具有赋予的执政资格,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3、一个只有三个才。
必会题目二:党中央和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原因?(为民类型)
答案:1、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民主执政。
2、国务院: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保、经、公等职能。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出台的过程,体现了好多政治生活的道理。
过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根据《建议》起草草案;两会召开,全国人大对草案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政协委员也提出相应建议。国务院进行修改,并提交人大,最终通过。
道理:党----执政党,领导核心。国务院---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履行其职能;对人民负责;科学民主决策。人大---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决定权,民主集中制,根本政治制度。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公民---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通过社情。。。。。。和专家。。。。参与民主决策。
必会题目三: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协的考点:
一、性质:三个不是,三个是。不是国家机关,不是政党制度,不等同于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对比:各民主党派的性质--p69
二、职能: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政党制度考点:
一、 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三、 基本内涵:
1、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参政的基本点多读读)
2、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3、  基本方针: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第七课
民族的考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核心、前提、必要性、优越性、自治地方分三级、自治机关有两个。
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繁。团结重要性要记住、三者之间关系常考选择。P75
四、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五、公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六、宗教信仰自由:掌握四句话。
七、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课
国际部分:(标黑部分是非选中的常见表述)
1、主权与主权国家
(1)主权的重要性: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具有最高性,对外具有独立性。(应用于台湾、钓鱼岛、南海主权等问题)
(2)主权国家的有关知识: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四权要区别)同时应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设问方式:运用主权国家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国际组织
(1)分类:2种划分标准(一般出选择)
(2)联合国:宗旨(背)、原则(读)、一分为二地看待作用;中国作为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其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应用:经常作为背景原因出现,如我国为什么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等)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经常用作“意义”)
(1)和平问题的含义、重要性(读)(2)发展问题的含义、突出性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4、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时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全背)
理解:我国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可能辨析)
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以选择题要求掌握。
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和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新秩序的要求读读)
7、世界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正形成;在曲折中发展;不可逆转;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应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依据。)
补充: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民族团结、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9、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的大国,维和促发的重要力量等。(常用套话)
10、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为什么?由国家性质决定,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既有利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点:
A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基本目标:维护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应用1:上述材料(上述主张)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答案要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点。高效p72
应用2:我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答案: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符合当今时代主题;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应用3:结合上述才料分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
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特别是国家利益。
应用4:中国的崛起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国际新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国际类型题目经常遵循由小见大、由内而外的答题顺序。如对我国到对地区再到世界。

急求高一政治必修2三四单元知识框架

2.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要精简一点,按单元列出来,最好是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知识点:
   一、
   1、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含义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
   4、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5、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
   6、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纸币和货币流通规律?
   8、什么是通货膨胀?其有什么危害性?
   9、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10、商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2、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其表现怎
  4、什么是集体经济,其有何作用或优点?目前我国农村实行什么样的经营制度?
  5、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6、我国目前有哪些非公有制形式?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是什么? 
  8、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9、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0、我国存在着哪些非按劳分配方式?
  1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什么是资源和资源配置?
  13、什么是市场和市场经济?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其说明了什么?
  15、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是什么?
  16、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1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为何要发展市场经济?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
  1、什么是市场主体?其包括哪些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什么?
  2、什么是企业?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企业法人?其与非企业法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公司?其与企业法人或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哪两种?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6、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计算的?
   7、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或者为什么说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8、什么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要企业的提高经济效益?怎样企业的提高经济效益?
  9、什么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为什么要实行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制度?(P79—82)
  10、什么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什么?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怎样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1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质?或者说这些素质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13、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其集中表现是什么?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什么作用?
   14、什么是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正当竞争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15、企业为什么要创立名牌产品?
  四、
  1、三大产业是怎样划分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怎样表示的?
  2、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意义是什么?
  4、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是什么?(并由此引申出“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把第3、4点内容综合:为什么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什么?为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或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6、什么是工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7、怎样提高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或怎样发展工业?或发展我国的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8、什么是第三产业及其分为哪四个层次的内容?
  9、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
  10、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把第9、10点内容综合: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1、怎样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12、我国的劳动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地位由什么构成以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13、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有哪些?其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14、什么是职业道德?其核心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5、劳动者为什么要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16、什么是劳动合同?其内容有哪些?
  17、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哪些基本原则?
  18、什么是劳动合同制度?为什么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为什么说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19、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20、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哪两个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2、什么是国民收入?其两种表现形式是什么?增加国民收入有何意义?增加国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3、按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可分为哪两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4、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5、什么是财政和预算?预算的功能是什么?
  6、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财政支出的范围有哪些?
  7、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8、财政的作用有哪些?怎样增加财政收入?
  9、什么是税收?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怎样?
  10、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1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2、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税收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13、怎样树立纳税人意识?
  六、
  1、什么是金融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主要由哪两部分构成?
  2、什么是银行?银行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我国银行分为哪些类别?
  4、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什么?其地位和主要职能有哪些?
  5、什么是商业银行和银行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有哪五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
  6、什么是政策性银行?其目的是什么?我国目前有哪三家政策性银行?
  7、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有哪些?常用办理结算的信用工具有哪些?
  8、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9、什么是存款储蓄?其种类有哪些?
  10、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是什么?适量的存款储蓄有哪些重大作用?
  11、什么是债劵?债劵与股票有何异同?
  12、债劵分为哪些类别?各类债劵有何特点?
  13、什么是商业保险?其分为哪两类?商业保险有何作用?
  七、
  1、商品服务市场由哪些市场构成?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什么是消费品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生产资料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服务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5、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6、为什么要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即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什么是家庭消费?其是怎样分类的?
  8、影响家庭消费的根本因素和一系列的因素有哪些?
  9、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
  10、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树立之?
  11、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怎样维护之?
  12、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同经营者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
  八、
  1、什么是世界市场?当代世界市场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
  3、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是怎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
  4、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有哪些?各组织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世贸组织实施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要实施什么样的战略?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什么是对外贸易?现代意义的对外贸易包括哪些类型?其中哪一种类型既是传统形式也是居主导地位的形式?
  7、对外贸易由哪两部分构成?什么是贸易顺差、逆差和平衡?在对外贸易中,怎样处理进口和出口的关系?
  8、什么是海关和关税?征收关税有何意义?
  9、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有哪些?
  10、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框架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4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P5
2、货币的含义?P5货币本质是什么?P5它的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分别是什么?P5-7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货币来充当?P6
3、什么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何?P6
4、纸币的含义,纸币的发行量如何规定?P7-8
5、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什么?P8~9常用的信用工具是什么?P9
6、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P9支票主要种类有哪些?P10
7、外汇和汇率的含义?如何判断汇率升高或跌落?人民币升、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P10
8、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P10[来源:学&科&网Z&X&X&K]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  影响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直接因素(供求)及其他因素)?P11~14
2、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P1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P13-14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P14
4、价格变动对生活有何影响?P15(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成反比。不同商品(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既定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何影响?P16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根本因素:经济水平、直接因素:收入水平(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和其他因素:物价等)和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P17~18
2、消费类型的主要分类(按交易方式、消费对象、消费目的分)?P18-19
3、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P19 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影响?P19
4、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哪几种消费心理的影响?P20-21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P21-22
[综合探究]如何看待金钱(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如何获取和使用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P25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框架

4.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16、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第十一课讲解).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放在第五课讲解)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 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 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一二单元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作用(意义)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6、几个要注意的观点性知识: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重点)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6、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7、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8、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2)人口迁徙。(3)教育。
  9、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 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重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一二单元知识提纲

6. 政治高中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是政治生活吗? 不知道你需要提纲还是这些 这是我电脑上面存的 如果你需要全部的知识总结 我都可以发给你的   

 第三单元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的权利: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等。人民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执行。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前提)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民主执政是本质)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的鲜明特色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是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有了这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便多党合作关系得到长期发展。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职能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②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③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是因为: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①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②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不信宗教的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同一宗教哪个教派的自由;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不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对于那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极端宗教势力,国家要坚决打击。②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是为了抵御境外宗教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并不反对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
4、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②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领导的实质就是领导、支持和保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治国从法律上、制度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订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7. 求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和第三单元的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固基)
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优)
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位)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4)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4、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②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主导。
(3)国有经济的作用: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①     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③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7、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①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④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
(1)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看课本P38)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成功的取决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意义
A、企业兼并的意义: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
                   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
③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④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B、企业破产的意义: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C、我们对待兼并和破产的态度:鼓励合理兼并,规范破产。
5、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A、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B、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4)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当前就业难的原因
A、客观原因:就业形势严峻。  
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整体上供大于求);
②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素质偏低);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B、主观原因:①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②自身素质不够;
③缺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7、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
①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②     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③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④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看:
①     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积极就业; 
②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③     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B、为什么要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     这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③     这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C、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从国家角度:
①要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加强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2)从用人单位角度:
①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
②自觉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从劳动者角度:基础、依据、途径、意识
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
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特指居民存款,并不包括企业存款。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存款储蓄的目的多种多样,但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息。(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4)我国储蓄的主要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①活期储蓄的特点: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
②定期储蓄的特点: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5)储蓄存款的特点
①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
②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
③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的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我国商业银行的构成: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①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②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其他费用
③贷款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
结算业务
(4)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特殊企业。
3、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1)股票的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注意: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股票的性质:是一种入股凭证、所有权凭证。
(3)股票的特点:高风险、高收益
注意:股票高风险的原因
①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②     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
③     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1)债券的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性质:是一种债务债权凭证
(3)债券的分类:根据发行者的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A、国债:①风险小(因为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利率低于其他债券和股票,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储蓄存款利率,流通性强。
②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B、金融债券:风险较企业债券小,利率通常低于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C、企业债券:风险较国债和金融债券大,但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4)债券的特点:稳健
 
(5)三种债券的风险性: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的收益性: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的流通性: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1)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3)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特点:规避风险
★★6、比较四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结合例题,10万元投资设计。)
(1)4万元存定期储蓄。因为定期储蓄虽然灵活性较差,收益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但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且收益高于活期储蓄。
(2)2万元买保险。因为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能够给家人一份保障。
(3)2万元买国债。因为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利率虽然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储蓄存款利率(收益)。
(4)2万元买股票。因为股票虽然风险性大,但收益也大,可以尝试一下。
 
三、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     这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最终原因、根本原因)
②     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直接原因)
③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地位:
①是多种分配方式的主体;
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作用和意义:
①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对应个体经济的经济形式。
5、按生产要素分配。
(1)具体形式: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2)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②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两“合”)
③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两“尊重”)
④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与人民。(两“一切”)
(这些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6、公平
▲(1)公平的含义: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①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②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     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国家如何实现公平?
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两个合理比重:
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比重)
 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两提低、两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一是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是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公平分配。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A、一致性:(联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没有公平作保证的效率,只能导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 
B、不一致性:(区别)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效率强调的是资源的利用程度;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重视效率: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②重视公平: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
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和流的关系。
②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①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     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种类: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5、财政收支平衡的基本含义: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6、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7、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当总需求>总供给,即发生通货膨胀时,采取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②当总需求<总供给,即发生通货紧缩时,采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三)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税法。
①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②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增值税的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属于税种中的流转税)
增值税的意义和作用: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②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③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体现公平竞争④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个人所得税
(1)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2)意义: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A、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的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交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从法律的角度也要求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B、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加大依法纳税宣传,搞好对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宣传教育;(宣传)
(2)自觉树立纳税人意识;(意识) 
(3)公民应自觉纳税,履行纳税人义务;(义务)
(4)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要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权利)
(5)积极同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骗税、抗税、欠税)作斗争;(6)主动索要发票等;

求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和第三单元的

8. 政治必修二第三四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第三单元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学习时,需要对四种权力的内容有基本了解)

  (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1)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1)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政体的含义: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3、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

  ③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含义。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共产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民主党派的参政点”要记住)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基本概况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②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把握含义、依据和重要性。

  (2)民族团结原则:把握含义、依据和重要性。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含义、依据和重要性。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以上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将在重点解析中详细说明)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①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③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④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③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2)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3)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2)中学生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际社会的构成

  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

2、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主权国家和地区的区别: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4)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5)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②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3、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3)作用:

  ①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②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4、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主要有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等。

  (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中国与联合国:

  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二)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

  (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3)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4、建立国际新秩序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建立国际新秩序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③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了解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与当代国际竞争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正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①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②多极化进程的意义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②应对国际竞争的主要措施: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影响。

  (2)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