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问题

2024-05-12

1. 财政体制问题

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紧缩的结果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方法不得当,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能会成为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当前有些地方政府的行为让笔者对此甚为担忧。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都有投资的冲动,尤其是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投资冲动,在2003年以来,这种冲动一直处在被压抑状态,随着国务院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该冲动立即释放出来,从随后各地报的项目的规模就可以看出来该冲动有多么强烈:一个并不富裕的省动辄报出3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比该省一年的 GDP还多好几倍。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钱从哪里来?按照老办法,一般是中央财政拿一部分,地方财政拿一部分,其余由银行贷款解决。其中,地方财政那一块很重要,如果拿不出来的话,中央财政配套的这一部分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搭上明年扩张型的财政政策的快车,必须落实自己的钱袋子问题——要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几乎成为今年年关各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有些城市甚至下了“死命令”——必须让2008年的地税比2007年增长多少百分比。于是,税收系统的领导们发挥了天才般的想象力,把几年前的老帐拿出来清算,而企业则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中国经济“过”快发展,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的经济膨胀和通货膨胀,对经济长期稳定不利面对过快的经济增长,如果通过行政干预直接抑制经济发展,就是“硬着陆”,在逼不得以的时候才用这招;
而通过宏观调空,把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可接受的程度,这就叫“软着陆”。“软着陆”本身是飞机降落时使用的术语。一般意义上讲,经济软着陆后,经济增长仍然继续,只是增长的速度相对低一下,也相对合理些。官方公布的文字称,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有专家认为,就之后几年连续的通货紧缩(即“经济疲软”)来看,当时在软着陆“干过头了”。<


/P><P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直观的理解就是,国家大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收入,通过政府购买推动经济增长;一般使用于经济衰退期。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直观的理解就是,国家减少国债,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收入;一般使用于经济过热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都是宏观调空手段,使用时候还要考虑货币政策;但是宏观调空的很多问题现在还没研究清楚,各种学说的流派也很多,一般政府是按照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方法来驾御经济的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本该减税才能让企业增加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经济越不好,企业的实际税负增长越快,结果必然是杀鸡取卵。这恐怕是中央在出台积极财政政策时不曾想到的。

财政体制问题

2. 我国财政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主要是税收结构的问题: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
主体税种是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税种。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大税制结构模式,一个是以所得税为主体,另一个是以商品税为主体。
我国现行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的,其基本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实行的是以增值税为第一主体税种,企业所得税为第二主体税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这种税制结构实行近10年来,成效显著,但由于税制改革方案出台时间较仓促,使新税制从一开始就存在某些先天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使现行税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现行税制运行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之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税制结构配置错位。
1. 从宏观税负结构来看,税收占GDP比重偏低,"税弱费强"。我国现行的宏观财政收入大约占GDP的30%左右。
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主要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科学选择主体和辅助税种
我国主体税种的选择应继续坚持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恰当地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辅助税种。为补充主体税种在实现税收政策目标中的不足,应根据税收环境的变化,对现行税制中的辅助税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主要税种的内部结构
应扩大增值税的范围。合理调整增值税的税率结构。
(三)完善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
(1)应改变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性质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做法,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应将与宏观经济稳定和对收入分配关系密切的税种和收入规模较大的税种作为中央税。除按现行分税办法将消费税、关税继续作为中央税外,建议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也作为中央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则应作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实行税源共享,并取消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2)在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税权的基础上,完善地方税体系。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应成为地方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地方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征新税种,并有权对地方税税种进行适合本地情况的调整。(3)建立和完善省以下分税制。使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把有与其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且具有较强收入弹性,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的税种作为其主体税种,形成完善的地方税体系,保证地方经济和各级政府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根据预算完整性原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各项税收、行政规费均列入财政预算,且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费只占财政收入的极小部分。而我国财政收入中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所占比重过大。
2. 从产业税负结构来看,不同产业间税负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同产业之间税负不平衡。有关统计显示,第一产业税负有所上升;第二产业税负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税负下降明显。另外,在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税负也不均衡,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税负上升明显,而加工工业和商品流通行业税负是下降的,不少商业企业出现了零申报或负申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外购原材料较少的基础产业的税负重于外购材料较多、扣除率高的一般加工性工业和商业。
3. 不同地区间税负差距仍在逐步扩大。东部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占有量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税收负担相对低。除去征收管理方面的因素,东部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无税增加值上升较快,增加了GDP总量,减少了增值税、消费税"两税"的增长,而西部地区则由于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准扣除固定资产的价值,加重了采掘企业的税负,所以西部地区尽管矿产资源丰富,所征的资源税却不能完全转嫁给购买和使用资源的部门,反而增加了矿业企业本身的税收负担。
4. 税种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弱化了税收调控职能。就税制结构总体而言,间接税所占比重过大。1994年税制改革偏重于考虑税收收入,因而在税种结构设计上加大了间接税比重,流转税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约占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其中增值税约占50%,而能够参与经济调控的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比重,则由过去的28%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8%,其中个人所得税仅占3.2%。

3. 我国财政当前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1.财政职能定位不清,相对于市场经济“公共性”的要求而言,“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财政本身即意味着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几乎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重点投入的领域;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的,政府就不应介入,任何超越“公共性”范围而介入经营性、竞争性的活动都是对市场有效竞争的损害。但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自我发展的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财政没有及时退出;而本应由财政供给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又得不到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就导致财政职能不清,“缺位”与“越位”现象同时存在。

  2.财政运行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约束,对财政的监督力度不足。对财政进行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的透明、明确和健全。如果制度本身有问题,那么监督就缺乏依据。我国财政监督在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监督的力度有所增强,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小金库”清理、预算外资金收支清查、“收支两条线”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财政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其覆盖范围仍不能适应公共财政发展形势的要求。监督的方式方法也相对单一,从监督环节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从监督内容看,表现为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某一事项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重复投资、损失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同时,由于财政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监督,使很多违法违纪问题都在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税收等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屡查屡犯,给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实现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财政当前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4. 我国实行怎样的财政体制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同时采取办法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对大部分非商品经营继续征收营业税。
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税收返还、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等。



扩展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激活地方与企业的活力,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但地方乱施优惠政策,动用各种办法截留中央税收,使中央财政连年赤字。
为了改变中央财政财源枯竭这种状况,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即中央占7成地方占3成的税收比例分配,那时的改革给中央解决了资金困难。

5.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是什么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同时采取办法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对大部分非商品经营继续征收营业税。
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税收返还、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等。

扩展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激活地方与企业的活力,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但地方乱施优惠政策,动用各种办法截留中央税收,使中央财政连年赤字。
为了改变中央财政财源枯竭这种状况,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即中央占7成地方占3成的税收比例分配,那时的改革给中央解决了资金困难。
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确立,那种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市场经济是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如果还是按照中央计划就会经济过分集中而削弱市场的自由配置,一些地方经济就要受到影响,地方就会丧失部分税收来源,因而更要仰仗中央财政拨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是什么

6.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 3 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
 
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 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 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三、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管理给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支出金额由1998 年1600.27 亿元增加到2006 年7571.05 亿元,膨胀了近4 倍。在财政支出汇总所占的比重也由1998 年的14.82%增加到2006 年的18.73%。虽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4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例如: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足等。这使得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弥补市场失效的缺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对许多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商品加以干预,也就是管了不该管的事,突出体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这样就浪费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使财政支出不能用在重点项目的实施上,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四、我国财政支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 能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步弱化,社会广利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必然发生转变。 (1).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有:流动资金支出下降和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日益增多,伴随的是行政管理费的增长速度过快,结构变化不合理。而且行政管理费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便现在:个人经费曾站快于公用经费增长,公务费、业务费比重上升;而修缮费、置购费比重下降等。 (3).按财政支出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原因有:目前我国的转移性支出口径不够规范,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可比的因素,各项支出波动较大,存在不稳定性。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支出呈上升趋势。 四、改善我国财政支出的对策建议 5 (一)、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 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6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五、结语 总之,我国的财政支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出过高,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方式的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都被学者们发现并研究解决我国财政支出问题的方法。根据我查阅资料学习了解,总结了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最基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资源还是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努力去研究解决它的办法。查阅资料后,几个家之所长我总结出: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 人员和经费的膨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这四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的建议。我希望我所提出的这些建议能 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7.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经过分税制改革, 我国的财政性质已经由职能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 但在财政 支出构方面明显存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分配不均、 行政经费胀等缺陷, 使得我国的分税制不彻 底,公共财政不到位。因此,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强化对预算支出的监督力,全面、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财政支出预算改革, 使财政支出结 构真正向公共财政转型,彻底完成分税制。   关键词: 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 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 管理 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 并将收入用于政府 的公共活动支出,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保障国 家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财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 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 政支构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分配不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2009 》 (文中数据都来源于此),我们可以做出表 1 ,从表 我们可以看出,中央与地方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分工相当不均,自 1998 年以来,中央收 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处于 50% 以上,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大头,但中央支出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 35% 以下, 2008 年该比重降至 21.4% 。地方政府收入虽然不及中 央, 却承担了全国财政支出的大头。 一些本应由中央承担的支出仍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 形 成了“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局面, 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 财权过少、 民生财政资金 不足的现状。 另外,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 往往一件事中 央和地方都有责任,但各级政府应当支出多少并不落实致使一些公共服务不到位。   (二)行政经费膨胀,大量挤占公共支出项目       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统计数据显示,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 管理 费支出的增长 幅度最大,支出金额由 1998 年 1600.27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 7571.05 亿元,膨胀了近 4 倍。 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由 1998 年的 14.82% 增加到 2006 年的 18.73% 。虽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 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 而 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 大 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三)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较低       改革以来, 我国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大, 绝对规模从 1978 年的 146.96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10846.20 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由 13.10% 到 26.83% 。 我国一直把教育作为一个重 点来抓, 但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主要表现在, 1978 年- 2006 年教育投入占 GDP 比重平均为 4.04% , 从 1978 年的 4% 到 2006 的 5.1% , 仅上升 1.1 个百分 点。       (四)科学技术支出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支出的规模由 1978 年 52.89 亿元增 2006 年 1688.50 亿元、 2007 年 1783.04 亿 元,学技术占 GDP 的比重却从 1978 年 1.45% 降至 6 年 0.79% 、 2007 年 0.71% 。虽然科学技 术方面入金额增加了 33 倍多,但是科学技术占国内总值的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这显示出我 国在科术方面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在信息变幻莫测今,科学技术的竞争尤为激烈。因此, 我国还应大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       综上所述,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实际就是财政供给中的 “ 越位 ” 、 “ 缺 位 ” 和 “ 错位 ” 问题。一方面,政府把需要推向市场的事业纳入支出供给范围,增加了财政支 出;另一方面,许要国家投入的公共事业,财政却投入不足。       二、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满足公共财政的需要       公共支出结构的建立要以政府职能目标为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建 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支出总体结构,可按下列方面进行:一是制止行政 管理 支出的过快增长, 明确政府职能, 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缩减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财构人员数量;二是加大对 科学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三是加对农业的支出, 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 促进科研成果的研究和推广,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加大对 公共服务支出,如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五是增加对环境、资源的保营造良好 的居民工作生活环境。       (二)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 管理 体制上, 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既要坚持维 护中央权威,又要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 使二者有机统一。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在保 持中央对国家财力的相当程度的集中保持中央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 赋予地方政府 更多的财力, 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改善民生。 同时, 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 职责重点,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三)全面、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财政支出预算改革       一方面,改革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借鉴 “ 零基预算 ” 中有益的做法,以改革传统的 “ 增量 预算 ” 的编制方法,提高预算效率。另一方,加快部门预算支出改革进度,提高预算编制的 准确度。 通过编制部门预算, 将原来按功能划分的行政事业经费等全部细化到部门, 所有的 开支都要在预算中加以反映,没有列出的项目不能进行随意开支。       (四)加强预算支出 管理 ,强化对预算支出的监督力度       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所有收支都要纳入预算,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 严格按批 准的预算支出。虽然法律对此已有非常明确、严格的规定,但长期以来,有预算而不执行, 没有预算就支出的情况相当普遍, 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分配。 对此, 人大要严格按照预 算制度的基本原则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审计部门也要将财政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加 强对财政违法的惩处力度, 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支出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 随时跟踪监督 支出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严格按预算支出。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8.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什么

  (一)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财政体制是指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它是国家财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制度。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划分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2.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主要有关税、消费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分成60%,地方分成40%。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增长0.3%。如若1994年以后净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划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